>>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建设美丽新宁夏
接续奋斗 无愧伟大时代
2019-09-20 08:07:12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行各业的奋斗者合力谱写了波澜壮阔的时代乐章。70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一代代中国人为了国富民强接力奋斗。近日,记者采访了4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是几代人坚守在同一岗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们用勤勉奋斗的“小故事”,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增光添彩。

一家三代人和大山的故事

<p>  护林园邢国军在平凡的岗位上与贺兰山结缘。(图片由受访者提供)</p>

护林园邢国军在平凡的岗位上与贺兰山结缘。(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巍巍贺兰山,它像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银川平原的西侧,阻挡着凛冽的西伯利亚寒流,将来势汹汹的腾格里大沙漠踩在脚下,成就了碧水蓝天的塞上凤城。在漫漫山野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与大山、树林融为一体,默默守护着这座山、这片绿。邢国军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60岁的邢国军是宁夏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位护林员。在他家,有3个男人做过贺兰山的护林员。邢国军的父亲曾把贺兰山当作家,邢国军又把大半辈子交给了贺兰山。亲戚的儿子,今年20来岁的赵磊退伍后也义无反顾选择做贺兰山的守卫者。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三代人选择坚守,这件事成了护林队里的美谈。

  邢国军说,儿时记忆里,父亲总是天不亮就出发,晚上很晚才回家,有时半个月不着家。“我上山去了。”他记得,这是父亲每次出门前都会说的话。山就在跟前,为何要天天去?山上有什么?他不止一次的问父亲。父亲回答,“山上有树,我的工作就是要保护好每棵树。”年幼的邢国军听后心里有些难过,保护树难道比陪伴家人更重要?

  这个问题父亲一直没有给他答案,多年后,走在贺兰山下的树林里,他感受到的是父亲心底的大爱。

  1976年,邢国军成为贺兰山的一名护林员,与父亲成为同事。早晨5时起床上班,下午六七时下班,每天走十几公里的山路,午餐常常用几个馒头充饥,一个月只能回一两次家。上班不久,邢国军就被护林员艰苦的工作环境“吓”到了。山路不比宽敞大道,脚下深一脚浅一脚不说,夏天蚊子发疯似的往人身上扑,冬天穿再厚腿脚都被冻得冰凉。每天走路巡山十几公里,鞋底被磨的锃亮,鞋子被走到开胶、破洞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这工作太累了,每天在山里走来走去,有什么意义?我要辞职!”工作没几个月,邢国军对父亲吼道。父亲听后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带他来到树林前,看着他们栽下的树说:“等他们长成参天大树,贺兰山就绿了。”也许是受到父亲的感染,邢国军留了下来,一干就是44年。

  还有几个月,邢国军就要退休了。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一个护林的日子都给出了答案。护林、防火、观察动物、观察树木、栽种树木……护林员的工作杂而多,看似小事却件件关乎整个林区。

  “前些年盗猎的人多,山上看不到几只动物。这些年就不一样了,动物看到人都不跑了。做护林员这么多年,看着咱们贺兰山上的树越来越高,动物越来越多,生态越来越好,心里别提多光荣。”邢国军见证了贺兰山的变化,岁月也丈量着邢国军这些年在贺兰山走过的路。

  几年前,赵磊退伍后跟邢国军成为同事,成为应急分队的一名护林员。赵磊上岗前,身为舅爷爷的他嘱咐道:“要么干好,要么别干,怕吃苦就别选择做护林员,选择做护林员,心里一辈子就得为这片林子、这座山负责。”让他欣慰的是,赵磊不但不怕吃苦,工作任劳任怨,还颇有他当年的样子。

  每天清晨,邢国军走在熟悉的山路上,看着眼前的大树,会猜测哪棵曾是父亲当年种下的。他在想,以后孩子们也许会在这条路上找他们曾经种下的树,看他们护过的林。(记者 赵婷婷)

子承父业 为了乡村更富更美

<p>  顾玮与父母翻看着相册,满满都是幸福回忆。</p>

顾玮与父母翻看着相册,满满都是幸福回忆。

  “回来了?快吃饭!”9月18日晚9时,听到门响,73岁的石启霞起身,儿子顾玮从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下班回来了。

  每天早上7时出门,每天晚上9时以后才能回家,或者是干脆住在村上,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半年。今年4月,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四大队副队长的顾玮,被党组织派往欣荣村担任第一书记,5月,顾玮又成为欣荣村村支部书记。双份的责任,让顾玮夙夜在公。

  “欣荣村现有1817户8580人。我到欣荣村的时候,村里还有91户未脱贫建档立卡户。我们下定决心,今年要全部摘帽。”说起欣荣村,顾玮滔滔不绝。

  刚到欣荣村,顾玮就挨家挨户上门,把情况摸了个遍,光笔记本就记了好几本。欣荣村是个移民村,村民全部来自南部山区,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经过几年的发展,村里从有将近一半的贫困户,减少到只有91户未脱贫建档立卡户。这91户人靠什么去脱贫?那些已经脱贫了的怎么去巩固?

  顾玮心里算起了一笔账:91户人中13户是老弱病残只能兜底,其他78户则可以通过产业扶贫,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摘帽”。找项目、找资金、找路径,到欣荣村的这5个月,顾玮没有休息一天,想尽办法只为脱贫。同时,为了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和营造良好村风民风,顾玮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推行“巷长”管理机制,打造强党建促脱贫暖心积分超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集体建立助学机制,给村里考入大学的孩子们资助,向应征入伍的军人给予拥军慰问金,正向引导村民支持孩子上学、参军。6月底,他路过水渠时,紧急施救了一名溺水村民。顾玮的所做所为,让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了比对、有了榜样,村民脱贫的愿望更强烈、谋发展的劲头也更足。实际上,1993年,走出校门的顾玮就进入农牧系统,从银川市畜牧兽医站,到农业信息中心再到银川市农村合作经营指导站、农业综合执法支队,一直用心用情工作。对于70多岁的顾童生、石启霞夫妇来说,虽然心疼儿子的忙碌,但却大力支持儿子的工作。为了解决儿子的后顾之忧,老俩口主动承担起照顾孙子的任务:“我们也是农牧人,也是这么干过来的。”

  顾童生和石启霞是1958年、1959年跟随父母来宁夏的支宁人,一位来自上海、一位来自江苏。1962年,2人从宁夏财经学校毕业后,和十几位同学一起分配进入贺兰山脚下的园林场,成为农牧人。

  上世纪60年代,银川还是一座小城。第一天报到,不到18岁的顾童生、石启霞记忆深刻:汽车坐到新城,就没有了路,只能顺着小道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园林场。

  到了园林场,平整土地、栽种树木……农活辛苦,但所有人抢着干。硬是用几年的时间,把一片荒滩整治成了花果飘香的田园。“现在贺兰山脚下农田的基础,就是我们那时候打下的。也正是有那一段劳动的经历,才让我们知道农民的不易,也就一心扑在农业农村上,想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顾童生说。后来,老两口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一生奉献给农牧。退休后,又全力以赴支持顾玮的工作。

  “我希望用两年驻村工作,带着欣荣村再变一个样。”这是顾玮眼下的愿望,也是顾童生、石启霞的愿望。父子两代人,也用近60年的时间见证了宁夏农村农业的变迁。“尤其是这十年,农村变化太大了。但我也相信,我们宁夏的农村,会更富更美更兴旺。”顾童生说。(秦一舟 文/图)

三代行医不改医者初心

<p>  顾洁以一颗慈母心对待小患者。(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p>

顾洁以一颗慈母心对待小患者。(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在银川有这样一个家庭,一家三代从医,她们经历了代际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唯医者仁心不变。

  9月18日中午12时30分,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顾洁看完最后一位小患者后,她才松了口气喝了些水。她一上午共接诊37人,下午还有一个会议要参加,第二天又要出差。“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为患儿解除病痛是我最开心的事情,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顾洁对记者说。

  顾洁从小生长在石嘴山市白芨沟煤矿,父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支边来到宁夏,母亲退休前是矿上医院的一名护士。顾洁的女儿目前正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习,即将成为一名医生。

  “我家离医院近,妈妈就常被叫去加班。”顾洁回忆说,因为父母工作都很忙,她是家中老大,好多家里活都是她来干。

  1988年,顾洁参加了高考,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妈妈一定要让我学医,所以填报志愿时就报的是医学专业。”顾洁说。

  从步入医学学府那一刻起,顾洁就深知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重大使命。“我在学校时,数学、物理成绩平平,但对当医生很重要的生物、化学以及后来所学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等学科悟性很高。”顾洁说。

  大学毕业后,顾洁被分配到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因“文静的外表”被当时的医院负责人安排到儿科。对于儿科医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说,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患儿、家长想要给孩子治疗疾病的迫切心情、孩子因疾病而痛苦无助的哭闹……

  “当了这么多年儿科医生,到今天我依然从心底喜欢儿科这个专业。看病遇到哭闹的孩子我总是会逗一逗哄一哄,孩子情绪马上就会好很多。”顾洁说。

  时隔十几年,顾洁依然记得自己与一名孕期26周、体重仅860克的早产儿的缘分。2003年,当时正值夜班的顾洁接到一名焦急的爸爸抱着孩子从内蒙古急匆匆赶过来,他刚出生的女儿全身发紫,看起来似乎只剩一口气了。

  放暖箱、插鼻饲管、上呼吸机……整整抢救了一晚上才上孩子暂时稳定下来。“一个孩子的康复倾注了医务人员的大量心血,但也与父母的付出息息相关。当时那个孩子情况很危险,在交代病情时跟这位父亲说很有可能抢救不过来,但这位父亲从未想过放弃,告诉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救下去’。我很感动,告诉他,‘不愿意放弃那我们就共同努力’。”

  这个婴儿在银川市妇幼保健院NICU治疗了2个月,过了一道道关卡,呼吸机撤下来了,但氧气还不能停。于是,顾洁又和科里的同事多方联系把孩子转到北京去治疗,终于挽救了一条鲜活的小生命。

  后来,顾洁一直和这个孩子的父母不断联系,教家长做干预操,做神经系统评价,再评价再干预,以至于后来孩子亲切地称顾洁为顾妈妈。

  “作为一名母亲,我曾为女儿是否要学医纠结过;但身为一名医生,我掩饰不住心里的自豪。”顾洁表示,希望女儿在学医的道路上打好扎实的基础,适应新时代对医生的新要求,续写家庭的白衣情缘。(记者 李志廷)

两代“小巷总理”一颗奋斗心

<p>  一家两代人情洒社区。</p>

一家两代人情洒社区。

  牛丽荣始终铭记母亲的那句话:“家和万事兴。社区是个大家庭。涉及居民利益的事要马上办。”

  在银川市西夏区朔方路街道宁大社区,提起原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牛丽荣,居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她工作认真,对居民热情。”也有居民说:“丽荣干工作的劲头像她母亲,孙仙梅。”每当听到这话,在社区工作了9年多的牛丽荣乐得合不上嘴。

  9月19日,记者走进这个和社区有着不解之缘的家庭。

  “9年前,我到宁大社区工作。接手的第一个工作任务是社区环境卫生整治。”今年刚退休的朱丽荣回忆道。

  宁大社区有51栋住宅楼,常住户6000多人。辖区里有3个居民小区。其中区建二公司北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属于老旧小区,没有物业,不少小区居住的老年人都在树木中间搭建棚子,堆放杂物……

  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牛丽荣和她的同事们对小区实施“微整形”。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整治后的区建二公司北区,环境干净整洁、绿化怡人,车辆停放整齐,一派和谐幸福的景象。

  在居民眼里,牛丽荣不仅为社区办实事,更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

  社区原办公地点在区建二公司北区,7间平房,公共服务设施陈旧,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提高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牛丽荣寻求多方支持,于2018年10月在原址上建设社区服务用房,2019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这里设立了便民服务站、党群活动室,社区书画室、调解室、老年活动室等功能室,极大的满足了居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

  “社区干部的威信,是在为民办事中树立起来的。”牛丽荣说,小区有一对年过八旬的老夫妻,儿子不在身边。2015年年底,大爷去世,牛丽荣跑前跑后,为老人操办后事。很多人不解,“小区环境整治时,你要清理他家的菜地。老汉拿着一根棍子,追着你,表达不满。你为他家出力、操心,图个啥?”“我啥也不图。我把两位老人当成亲人,没有什么好图的。”牛丽荣对于困难群体的这份真心、真情源于母亲对她的耳濡目染。

  谈起妈妈孙仙梅,牛丽荣说,自己之所以选择到社区工作,和妈妈的鼓励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今年70多岁的孙仙梅是原西夏区朔方路街道正茂社区党支部书记,在社区一干就是几十年,被居民们亲切称为“小巷总理”。

  牛丽荣说,在她的记忆里,家里的大门永远对居民敞开着。“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我妈总是马上办!”

  原先正茂小区路不平,灯不明……居民不满意。孙仙梅带领社区干部,心系社区,服务居民,先后办起了压面组、存车处、托儿所、小饭桌、小商店、便民诊疗所、家政服务中心等20多个便民服务站。随后,她根据社区服务发展的要求和群众的诉求,又推出了“爱心卡”服务,小小卡片上面印有社区各项服务,联系电话24小时开通,居民可以享受到购水、购电、购气、电信、物业、家政、保健医疗等服务。

  “我妈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她到西夏区老年活动中心接着干工作。”牛丽荣带着记者来到老年活动中心时,孙仙梅正领着一群大妈欢快起舞。“每天第一个来到活动中心,为大伙儿烧开水……能为社区居民做点事,自己的退休生活才有滋味。”孙仙梅说,

  说起一家两代人和社区的情缘,牛丽荣说,妈妈的教诲、鞭策始终激励着自己一心干好工作。(芳菲 文/图)

【编辑】:杜爱虹
【责任编辑】:石卿
   相关新闻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